【平安创建】用和谐书写厚重
 

     ------五龙背镇孙家村五组综治中心户长赵伟光的崇高追求

                          振安区综治办  姚恒亮

    一本轻薄的信纸,被他用“和谐”二字写成了厚重。

    赵伟光,退休教师,老党员,家住丹东市五龙背镇孙家村。因为他的学识和威望,退休后的他被村委会聘为村综治中心户长,说是聘,其实没有一分钱的聘金。他有个习惯,就是经他调解的矛盾纠纷,晚上他都要整理一下,认真地记录在一本信纸上。数年如一日,七八本这样的信纸,记录着这个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足迹,同时也向人们诠释着党员的含义。

    退休前,赵老师是孙家村小学的校长,那时候,本村的村民、村委会遇有矛盾纠纷,多数情况下,都要借助于他的威望,给评评理、断断案。2003年赵伟光退休后闲居在家,他自费买来大量法律书籍和资料,其中有一套材料就花了近千元,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由法律的门外汉变成了法律的内行,成为远近闻名的“法律通”。这使得他调解矛盾纠纷由原来的“合情合理”,变为“依法调解”、“合乎情理”。他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为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上,他主动深入到乡亲们中间,和他们接触,了解矛盾纠纷的根源,积极为他们化解矛盾纠纷。赵伟光老师成了乡亲们的朋友、知心人,成了远近知名的“法博士”。

    2009年初,镇综治办和孙家村党支部找到赵伟光,希望他能做村里的综治中心户长,协助村委会做一些维稳、调解工作,赵伟光爽快地答应了。并表示,不会要村里的一分钱,同时还感谢镇综治办和村委会给了他一个能更好发挥余热的工作平台。

    随着赵老师的知名度的扩大,找他调解矛盾的人已经不再限于本村村民了,十里八村的,甚至是临近乡镇的居民。

    2010年4月份,振安区法院对五龙背镇凤华山庄经营者于某、赵某非法融资案进行了宣判,五龙背地区50余户融资受害者,因对判决结果不满意,准备进省、进京越级上访,而且这些人情绪非常激动,事态有激化的危险。赵老师听说这件事后,主动与这些人取得了联系,并表示愿意义务为他们组织材料,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提交。他适时地从法律层面给他们详细分析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和本质,剖析了双方的过错和责任,并引导他们选出代表,逐级上访反映情况。在赵伟光的诚恳劝解下,这50余户终于取消了这次大规模越级上访计划。赵老师默默的工作,化解了激化边缘的矛盾,使得一方社会得到了稳定,他在不知不觉中为社会稳定做着贡献。

    20多年前,孙家村一组崔德武、崔德玉、崔玉兰、崔宝兰及其父母将每人分得的一分多一点的水田集中给了崔德武耕种。后来土地二轮承包时,村组就把这些水田都签给了崔德武。谁也没想到,去年秋天,这些水田因修建丹东至五龙背镇的快速路被征用了,这些水田值钱了。等到崔德武拿到征地补偿款后,他没有自己全部留下,他给其他人每人1000元钱,但其他人嫌钱少,不同意,于是产生了家庭纠纷。村委会多次调解,双方都不同意,他们又找到镇、区仲裁。赵老师听说此事后,约了这一家人,给他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归纳为两点:1崔德武虽然有土地承包手续,但我们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凡是家庭成员都应该享有份额;2崔德玉等四人的水田当时给崔德武耕种,后来二轮土地承包又直接签在崔德武的名下,其他人当时没有提出异议,20多年了也没人提出过异议,应视为默认,应该说是有放弃的意思表示。赵老师把道理跟所有成员一一讲清楚后,对他们说,如果走司法程序,一是伤了自家人的和气,二是谁都不能保证赢,最好的办法就是都各让那么一小步,求个全家和气。最终,崔德武拿出6000元钱,分与其他人。一场即将走上法庭的家庭纠纷,就这样在赵老师的春风化雨般的感化下,得到了化解。亲情又一次战胜了金钱的诱惑。

    2010年10月末的一天,孙家一组付国才娘俩来到赵老师家,进门就问,我想告唐德才,你说我能不能告赢?赵老师说,你告他行啊,但你告他什么呢,你想得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你的诉讼请求是什么呢。娘俩支吾半天也说不清楚,于是赵老师就说,别告了,告了你们也告不赢。一听这话,付国才就急了眼,说,那我就干死唐德才全家。赵老师说,付国才你别冲动,走极端解决不了事情。你给唐德才全家干死了,你的问题不是还没得到解决吗,你年轻轻的,走了极端,你不也完蛋了吗?那不是干死他全家,也是给你自己全家干死了。这样吧,你回家把村民组长、村委会的人叫一下,明天咱们一起到唐德才家,我看看给调解一下。第二天,一行人到了唐德才家,一了解才知道,唐德才十几年前盖房子,占了付国才家的地,今年盖厦子又占了付国才家的地,前后共占半亩多点地,没给任何补偿。赵老师对唐德才说,你作为付国才的亲姑父,生活水平比他家强许多,就是帮忙也得帮吧,这样吧,咱按修路占地标准,你就给付国才家10000元钱做经济补偿吧。唐德才没犹豫说,行。唐德才又对付国才说,你以前买车借我的1000元钱我也不要了。付国才对唐德才说,你儿子结婚时,我一定来帮忙、赶礼喝酒。其实,唐德才和付国才两家本没啥矛盾,只是一方闷在心里,另一方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险些弄出大事。赵老师的及时化解,成全了两家,使两家躲过了一次大劫难。

     类似这样的矛盾纠纷,在我们身边是经常遇到,但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则可能激化矛盾,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正是由于有许多像赵老师一样的党员、综治调解员任劳任怨、忘我的工作,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坚守住了维稳的“第一道防线”,才保证一方平安。

    赵老师就是这样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颗纯朴为民的心,终日奔忙在孙家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把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对村民的一片真情传递到村民心中,用行动书写着无怨无悔的人生。透视了一位综治工作中心户长为维护稳定而献身综治建设的崇高追求。

中国法学网
辽宁法学会
锦州市法学会
安徽省法学会
济南法学会
浙江省法学会
河南法学网
河北法学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宪政网
中国诉讼法律
北大法律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