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探析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时期丹东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制度保障,为新时期全市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推进丹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加强社会“四项治理”、积极借鉴“枫桥经验”、做实做好“三个突出”、切实提升“四项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四项治理”,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加强系统治理。系统治理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保障,同时也是加强统筹各方资源、完善治理机制、强化督导考核、推动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举措,目的就是把政府主导贯穿社会治理全领域,更好的发挥党和政府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导作用。注重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相关单位之间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明确市直机关与基层单位之间的社会治理权责,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系统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发展需求,把公众参与贯穿市域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实现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完善基层信息研判、矛盾化解、治安防控和服务管理的现代化制度机制,把更多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加强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提高党和政府依法执政能力的法治保障,要善于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提高市域治理法治化水平。以健全依法治访机制为工作切入点,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完善落实各项调解制度和信访规定,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和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为重点,引导社会成员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坚持把政法领域改革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动力,通过创新与政法领域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构建符合丹东实际的市域社会治理规范体系,切实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能力。同时,始终把构建全民守法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把提高党员干部知法懂法、遵规守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法治、自觉履职尽责、忠实捍卫法律的浓厚氛围。     加强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规范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要继续以“平安丹东”建设为载体,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治理手段,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各方力量和各种方法,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坚持打防并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优化的营商环境。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安全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健全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制度,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的力量融合和功能聚合,不断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专群结合,以公安专业化防控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群众直接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平台和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公益性和服务性志愿者组织,依托“互联网+群防群治”工作平台,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专群融合制度机制,增强综合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加强源头治理。完善重大风险隐患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程序,严格落实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提高风险隐患防范化解的前瞻性和协同性,形成稳评联动工作格局。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推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包保责任制、重大事件高层决策制和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促进矛盾化解工作规范管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源头治理中的作用,并以“三调联动”为工作基础,充分运用好综治网格化管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工作岗位职责,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需求,坚持做到“矛盾不上交,责任不推诿”,把矛盾调解作为解决问题的前置程序,切实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积极借鉴“枫桥经验”,着眼社会协同新机制     坚持“党领民治”,突出市域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枫桥经验”的核心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依法治理社会,把“枫桥经验”与市域治理相结合,既能突出党群联动,加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更好更快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也能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放在社会治理的主体位置上,推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让市域社会治理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以市域治理为主导,切实集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化治理体系,构建出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工作格局。     坚持“五治融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综合施策。“五治融合”是“枫桥经验”的基础支撑,自治、法治、德治、心志、智治的治理方式在治理情况更为复杂的市域治理层面,能创新出更多的治理方法,对推进市域治理综合施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进市域治理工作中要明确“五治融合”的各自职责,不断创新完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市域治理体系,开创出依靠群众自治就地化解矛盾,依靠法治公正解决矛盾,依靠德治预防控制矛盾,依靠心志源头消除矛盾,依靠智治有效遏制矛盾的“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尽快从传统的多层次社会治理向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进行转变。     坚持“基层基础”,推动市域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要从基层最小单元抓起,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移、资源下移。以“枫桥经验”为实践依托,充分发挥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将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融入治理实践,做到化解矛盾于本地,消除冲突于未然,防范风险于无形。不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把“枫桥经验”的理念在市域社会治理情境中拓展为决策议题来自群众,难题化解依靠群众,纠纷调解交给群众,社会服务依托群众,从基层基础守住社会安全稳定底线。     做实做好“三个突出”,适应机构改革新变化     突出做好基层强权扩能。足够的治理和服务权限是基层治理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乡镇(街道)、村(社区)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基层,事情多压力大,要加快制定基层强权扩能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则,提高向基层赋权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坚持权责对等,坚决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走、钱随事拨,把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让基层真正有权管事、有钱做事。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切实改变属地“权小责大”工作现状,提高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做好基层行政减负。基层减负,关键在“实”,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基层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因“量化指标”逐渐增多,“事多人少”已经成为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根本症结。要通过落实机构改革相关政策,有效化解职能重叠、人浮于事的矛盾,破解基层行政事务过多以及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的工作困境。工作中要以政策为引领,以法规为依据,从源头上解决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敷衍应付、作风漂浮,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把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让基层强起来、壮起来,筑牢市域社会治理根基。     突出做好基层网格管理。网格管理是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激活基层服务资源,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础。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到底”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自治作用,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做好网格信息平台的实时更新,建立健全全要素居民信息库,将社会治理、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整合到网格中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一网览尽”,将“工作日当天办”变成“线上马上办”,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提升为民服务工作效率,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全覆盖。     切实提升“四项能力”,增强市域治理新本领     提升防控风险能力。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体现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这就依赖于联防联控力量的下沉和群防群治作用的发挥,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要坚持强化风险认知防范意识,落实风险问责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防控风险信息互通、会商研判、预警交流,形成“事前预防”的风险治理理念,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备之战,掌握风险防控工作的主动权。     提升攻坚克难能力。信念与信心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面对的问题也愈加复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能凭一时之力,耗一时之功,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心不动摇,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善于发现和解决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域社会治理是个长效工作,在统筹推进过程中,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治理工作,增强市域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定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中的政治觉悟。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做到凝心聚力、全市上下一盘棋。通过健全重大舆情正向引导机制,占领各种社会舆论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力。同时,要强化基础工作,做好网络管理沟通协调工作,对那些可能导致网上炒作的矛盾纠纷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对过激言论和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恶意信息进行重点监控,引领市民自觉杜绝不良思想的侵袭,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提升社会动员能力。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是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要认真总结此次疫情防疫工作中基层社会动员的成功经验,把那些管用实用好用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予以坚持。通过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创建网格管理群众工作机制,补齐市域社会治理的短板和弱项,提升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着力,探索出具有时代特点和丹东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丹东智慧。
中国法学网
辽宁法学会
锦州市法学会
安徽省法学会
济南法学会
浙江省法学会
河南法学网
河北法学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宪政网
中国诉讼法律
北大法律信息网